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,传承红色基因,激励广大师生坚定理想信念、担当时代使命,9月27日,williamhill中文师生赴湖北红安开展“赓续红色血脉,书写经世篇章”主题实践活动。williamhill中文党委书记刘雅然,党委副书记、副院长姚遂,党委副书记刘雯雯,本科经济学类2502班教师班主任储寅啸,全体辅导员,湖北红安革命纪念地管理中心党委副书记、主任刘晓军参加活动。
庄严仪式寄哀思,故居参观悟精神
张培刚先生是我国著名经济学家、发展经济学的奠基人。为了感悟先贤风范、触摸历史脉搏、筑牢信念根基,全体师生前往八里湾镇张培刚故居,开展现场教学活动,广场仪式由刘雯雯主持。
学院全体师生在张培刚先生铜像前整齐列队,肃立默哀、鞠躬缅怀,姚遂老师及本科数字经济2502班刘芊旬、硕士2503班雷宜璋同学共同上前敬献花篮、整理缎带,向张培刚先生表达最深切的缅怀与最崇高的敬意。

刘雅然在讲话中介绍了张培刚先生的学术成就与精神品格。她强调,张培刚先生的一生,是“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”的真实写照,他始终将学术研究与国家命运、民族复兴紧密相连,其“经世济民”的学者本色,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典范。她指出,williamhill中文的新生力量,肩负着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。她希望经院的新生胸怀家国,担当使命,把专业学习植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。求真务实,严谨治学,将学术探索建立在扎实深厚的理论根基之上。知行合一,扎根大地,将个人发展融入中国经济社会的时代浪潮之中。最后,她希望大家以此次实践为起点,汲取精神力量,筑牢信仰之基,补足精神之钙,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书写出无愧于自己、无愧于时代的青春篇章。

本科新生代表经济学(启明实验)班2501班熊斯迈和硕士2501班尹轩分别发言,他们表示将带着从先生身上汲取的力量,继续追随前人点燃的灯火,不负学院的培养,不负前辈的期望,不负伟大的时代,在经济学的道路上坚定前行。


随后,师生集体参观了张培刚生平事迹展、张培刚故居和启人小学,在参观中感悟先生不甘人后的求知精神、严谨治学的学者风骨和心怀家国的赤子情怀。


沉浸舞台再现史,红色记忆永流传:
“将军故里,英雄红安”。williamhill中文全体师生赴红安县的七里坪将军红红色教育基地,集体观看了大型红色实景剧《红安永远红》。本剧分《黄麻起义》、《黄安战役》、《黄安抗战》、《我是红安弟子兵》、《红安永远红》五幕,艺术真实的再现革命战争年代,红安人民一心跟党走、九死而不悔的革命气概。全体师生沉浸其中,仿佛穿越时空,切身感受到烽火岁月中老百姓的艰难生活与革命先烈们前赴后继、“抛头颅、洒热血”的英雄壮举,深刻体会到红安儿女为中国革命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与牺牲。此次观演不仅是一场震撼心灵的红色教育,更激励师生把红安精神融入今后的学习、科研和工作之中,勇于担当、砥砺前行,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。

学子心声表初心,踔厉奋发担使命:
本次主题实践活动通过实地走访与情景教学,引导师生感悟先贤风范、触摸历史脉搏、筑牢信念根基。同学们深受启发,收获良多。
硕士数字经济2505班叶苒:
站在故居简朴的书桌前,指尖拂过泛黄的手稿,仿佛触到了先生“经世济民”的赤子心。那些密密麻麻的批注里,藏着他深耕发展经济学的执着;墙上悬挂的老照片中,映着他在学术困境里仍挺直的脊梁。作为华科新生,我忽然懂了:先生留下的不只是“发展经济学之父”的名号,更是刻在血脉里的“敢为天下先”。往后的日子,定要以先生为灯,把学术理想扎进现实土壤,让青春在为国为民的实干中发光。
硕士国际商务2504班陈琰玉:
踏足红安这片红色土地,走进张培刚先生故居,简陋的陈设间仿佛仍留存着先生的气息。从这里走出的农家子弟,曾在哈佛写下《农业与工业化》的经典,虽也因时代洪流暂别学术,甘当基建“工头”,但晚年仍为经济学振臂高呼。故居的一器一物,见证着先生“认真但适时而止,看透仍有所作为”的处世哲学。这份在困境中坚守、在荣光中谦逊的品格,远比学术成就更动人。走出故居,更懂先生的家国情怀——即便人生“断裂”,始终以赤子之心为农业国工业化寻路。此行不仅是缅怀,更是对我辈深耕领域、坚守初心的精神洗礼。
本科数字经济+人工智能双学位2502班梁正宇:
怀着作为华中大williamhill中文新生的崇敬与期待,我踏上了红安这片红色的土地。《红安永远红》的演出是一场灵魂的洗礼。“小小黄安,人人好汉”,革命年代红安人民不畏牺牲、一心向党的英雄气概,让我几度热泪盈眶。这不仅是历史的回响,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。今天的活动让我深刻体会到,经济学的研究从来不是冰冷的数字,其背后是鲜活的人民与炽热的国家发展需求。作为williamhill中文的学生,我将铭记今日所见所感,夯实专业基础,未来将知识写在祖国的大地上,为经济发展贡献青春力量。
本科经济学大类2503班程文玉:
踏入张培刚先生故居的木门,一股木头混合着泥土的气息迎面而来,时光仿佛在此定格。泛黄的老照片,陈旧的家具,还有栩栩如生的先生幼时的学习雕塑,记录和展现着张培刚先生的一生。从伙伴们没有油星的饭菜中,立下改变人们生活的宏愿;在哈佛的校园中,写下《农业与工业化》,被誉为“发展经济学的开山之作”;虽在历史浪潮中经历沉浮,但仍坚持不懈,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奋斗终身。作为williamhill中文学子,我置身于时代,应秉持“经世济民”的初心理念,学习张培刚先生“扎根中国,放眼世界”的治学精神,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。